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邹英华教授:介入与靶向药物联合等综合治疗是未来肝癌的治疗趋势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21 11:42:32  浏览量:2707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6年12月16日,艾坦上市两周年庆暨2016抗血管生成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各界的肿瘤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者按:2016年12月16日,艾坦上市两周年庆暨2016抗血管生成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各界的肿瘤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阿帕替尼作为国产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近年来,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特邀本次大会介入专场的主持,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邹英华教授做独家专访。

 
肿瘤瞭望:本次“艾坦上市两周年庆”学术会议汇聚了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特设了胃肠肿瘤、胸部肿瘤、综合癌种、肝外/介入四大专场,全面而系统地交流各自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您作为介入专场的主席,可否介绍一下该会场的热点话题?
 
邹英华教授:2015年最新报道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肝癌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在中国,肝癌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死亡率位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肝癌的临床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肝癌是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疗效与胰腺癌并列。本次肝外/介入会场由恒瑞医药组织,“通过介入治疗与药物联合等综合治疗提高肝癌疗效”的主题成为大会亮点。
 
目前,肝癌患者主要采取两种治疗方案。第一、针对早期肝癌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或肝脏移植手段,而中晚期患者选择外科治疗手段疗效较差。第二、介入微创治疗。包括导管或栓塞治疗、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微波消融治疗以及其它综合介入治疗。然而目前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疗效仍然不尽人意,单独采用手术或介入治疗,从患者的长期生存而言,很多患者不能明显获益。而手术或介入治疗与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为患者长期生存带来希望。例如,近10年研究的靶向药物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联合选择。在国内外,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在肝癌患者全身治疗领域的成效已经获得了业界人士的认可。同样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靶向小分子药物阿帕替尼已经在国内上市,填补了国内靶向药物治疗的空白。与化疗主要作用于全身细胞不同,靶向治疗仅针对肿瘤相关的细胞或分子进行阻断,具有选择性和可控性。与进口药物索拉非尼相比,阿帕替尼在剂量、疗效和价格方面更具优势。本次大会是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针对肝癌治疗药物的选择、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疗效观察、药物副作用的预防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对于提高我国肝癌患者的诊疗水平意义重大。
 
肿瘤瞭望:肝癌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制约了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我们该如何减少肝癌术后的复发?
 
邹英华教授:肝癌患者经切除术后复发或转移率较高,是手术治疗疗效较差的主要因素。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减少术后转移等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靶向药物可能成为未来解决肝癌术后复发、转移问题的决定性药物,但目前针对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初期,相关经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临床上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即针对术后高风险复发转移的患者,应及时采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观察靶向药物在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方面的效果。
 
肿瘤瞭望:目前TACE联合靶向药物生存期优于单纯TACE已经是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那么具体操作上,您有何经验要分享?
 
邹英华教授:近几年来,通过包括阿帕替尼等靶向药物的应用研究发现,靶向药物具有以下特性:一方面,靶向药物毒副作用较外科手术及介入微创等局部治疗手段的毒副作用大,不建议应用于可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另一方面,靶向药物还存在一定的耐药问题,如何在肝癌患者出现耐药前充分发挥靶向药物的疗效成为临床的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早期肝癌患者应以外科手术、介入微创治疗为主,针对经治疗后进展或有高风险复发转移的早期肝癌患者可联合靶向治疗。如果经1-3疗程介入治疗后疗效不显著或发生远处转移患者,应在其能够耐受且毒副作用可控的状态下采用靶向治疗。总体来说,联合治疗是肝癌治疗的发展趋势,也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肿瘤瞭望:介入治疗联合靶向治疗选择较多,阿帕替尼处于何种地位?
 
邹英华教授:目前,国内上市的针对肝癌的靶向药物是索拉非尼。阿帕替尼与索拉非尼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相似,而肿瘤的生长离不开血管增生和营养供给。虽然目前阿帕替尼针对肝癌的适应证还未公布,但是临床上医生可以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如因经济、疗效和副作用等因素不适用索拉非尼的肝癌患者,建议采用阿帕替尼靶向治疗,能够使患者在临床上更多地获益。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邹英华丨介入与靶向药物联合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