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2016]凝聚共识、传播新知,推动肿瘤精准医治 ——罗氏制药卓越覆盖多瘤种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0/17 16:41:21  浏览量:2407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6年9月21-25日,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本届以“精细管理,精准医治”为主题的大会秉承了CSCO的根本宗旨,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临床肿瘤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动态。在此次CSCO会议上,罗氏制药举办了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淋巴瘤等肿瘤领域的一系列专题学术论坛,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胃癌领域:新版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大型研究确定术后标准辅助化疗方案

 

  鉴于大型研究结果,CSCO、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更新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并在2016 CSCO大会上发布。

 

  胃癌靶向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的关注焦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李宇红对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胃癌靶向治疗研究——ToGA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此研究奠定了晚期胃癌患者进行HER-2检测的循证医学基础,使HER-2阳性患者获得了宝贵的靶向治疗机会。

 

  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经典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CLASSIC研究和ARTIST研究结果确定了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方案/卡培他滨+顺铂(XP)方案为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CLASSIC研究结果奠定了XELOX方案作为根治性胃癌D2切除术后标准辅助化疗方案的地位。ARTIST研究显示,相比术后化疗,联合化放疗对N+的患者可能有更多获益,XP方案和XELOX辅助化疗疗效相当。基于以上研究结果,2016 NCCN指南推荐XELOX/XP方案为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含氟尿嘧啶类方案为术后放化疗方案。

 

  结直肠癌领域:发布了秦叔逵教授牵头研究的REACT研究结果

 

  本届CSCO会议上再次发布了由罗氏制药申办、秦叔逵教授牵头的前瞻性、非干预性、全国多中心的队列研究(REACT研究)结果。秦叔逵教授在报告中指出,REACT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安全性和总体耐受性好,用于一线、二线治疗时患者均可获益,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和突变型患者总体疗效相似。此外,每一种化疗方案与贝伐珠单抗联用均可取得理想的临床获益,其中含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贝伐珠单抗时使用周期长(≥8周期)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更大。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主要关注了结直肠癌辅助化疗进展,在药物方面,他指出,虽然卡培他滨和S1都是口服氟尿嘧啶前体药物,但在结构、机制都有显著不同。卡培他滨主要通过FU合成代谢途径来增效,TP酶是关键;S1主要通过FU分解代谢途径来增效,DPD是关键。因此,临床根据肿瘤的不同基因/酶学特征来选择药物。对于结肠癌辅助化疗,目前证据支持使用卡培他滨,而不是S1。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维持治疗对于大多数的mCRC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XELOX或FOLFOX一线诱导化疗后,采用卡培他滨单药进行维持治疗可延长患者PFS时间,毒副反应可耐受,为mCRC患者维持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对于化疗和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有效的mCRC患者,建议选用毒性较低的化疗(氟尿嘧啶类)和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其中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证据最为明确。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袁响林教授分享了其所在中心进行的TJCC研究结果,肯定了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跨线治疗、化疗配伍选择以及联合局部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解放军总医院的白莉教授围绕“同病异治”的主题,介绍了分子标志物指导下mCRC的个体化治疗策。肠癌论坛、肠癌继续教育专场和MDT专场聚焦了mCRC肝/肺转移等话题,多位专家分别从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不同角度讨论疾病管理策略。

 

  此外,我国新辅助治疗的普及率相对发达国家/地区较低,因而有必要强调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这一部分患者的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其中以卡培他滨为代表的一线化疗药物疗效确切且临床安全性好,在MDT的协作下相信能为LARC带来切实的生存获益。在此背景下,为总结国外治疗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LARC的诊疗水平,专家表示在这一领域内将有进一步的工作和探索,相信伴随研究设计的不断细化深入及更多临床结果出现,中国LARC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策略指日可待。

 

  乳腺癌领域:解读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关键问题;发布大型诊疗现状调研报告

 

  今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16版《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同样在今年发布的《中国晚期乳腺癌诊治专家共识》(简称中国ABC共识)对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也有详细的阐述。在本次CSCO大会乳腺癌内科继续教育专场上,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对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王晓稼教授介绍,曲妥珠单抗的出现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国际国内指南均推荐曲妥珠单抗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HERA十年数据显示,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1年给近70%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临床治愈。对于不同的患者人群,可以选择AC-TH、TCbH、TC4H或wPH等不同辅助治疗方案。

 

  对于小肿瘤人群的治疗,王晓稼教授指出:原发灶1.1~2 cm的HER-2阳性淋巴结阴性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无争议;原发灶0.6~1 cm的HER-2阳性乳腺癌小肿瘤可推荐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发灶≤0.5 cm但伴高危因素者,如激素受体阴性、分级差、Ki-67高等也可考虑曲妥珠单抗治疗。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转移灶再活检非常必要,研究中发现转移灶和原发灶HER-2不一致率有时可高达40%,准确的检测结果对指导患者下一步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国际和国内指南共识都推荐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为标准一线治疗,然而帕妥珠单抗尚未在我国上市,现有标准治疗为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可在此基础上联合卡培他滨。

 

  此外,乳腺癌继续教育专场发布了“1139例HER-2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这项大数据调研结果展示了我国部分地区的HER-2诊疗现状,显示了医保政策对HER-2标准化治疗的推动作用,也展现了曲妥珠单抗在真实世界的疗效数据,对临床和医保决策都有参考价值。


  肺癌领域:从改变微环境和针对驱动基因两纬度入手,探索肺癌治疗新策略

 

  在本次CSCO会议期间,罗氏制药再次聚集了国内肺癌领域顶尖专家,从改变肿瘤微环境入手和针对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治疗策略这两个纬度出发,共举办两场肺癌领域卫星会。

 

  在今年ASCO大会上,更新的II期POPLAR研究结果进一步稳固了PD-L1抗体代表药物Atezolizumab的疗效获益;而根据罗氏公司9月1日公布的最新信息,它与化疗相比明显改善了NSCLC患者的预后。在免疫治疗中尚存的许多待解决问题都在卫星会期间得到了充分讨论。

 

  在针对肺癌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方面,2011年FDA批准克唑替尼用于ALK阳性NSCLC后短短的4年后,2代的ALK抑制剂Alectinib已被FDA批准用于克唑替尼耐药/进展后ALK阳性NSCLC。在今年ASCO会议上公布的III期J-ALEX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ALK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Alectinib组的PFS明显优于克唑替尼,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66%。这无疑使ALK阳性肺癌的治疗达到了新的高度,当然如何优化顺序、凸显精准、使治疗获益最大化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主题为“攻瑕蹈隙-从肿瘤微环境谈肺癌治疗”的卫星会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出席并担任主持人。

 

  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Atezolizumab无ADCC效应且可以更好阻断PD-L1与PD-1和B7.1信号的双传导。尽管Atezolizumab目前只有尿路上皮癌适应证,但随着OAK研究的成功,预期在下月会获得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卢铀教授给贝伐珠单抗BEYOND研究频频点赞,尤其肯定了对中国EGFR野生型人群的获益,对贝伐珠单抗未来与EGFR-TKI、Atezolizumab等的联合治疗也寄予希望。

 

  周彩存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在全程管理的四种模式中,药物种类暴露相似,但好的治疗要放前面;贝伐珠单抗需要放在一线;对老年人设定在75岁以内是很好的安全应用标准;综合各项经典研究,贝伐珠单抗对化疗联合的要求并不高,且可以帮助联合方案进一步获益;在分子亚型时代和免疫治疗时代,贝伐珠单抗联合也是与时俱进的A+治疗。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共同主持的另一场名为“纲举目张—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的卫星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肯定了一代TKI在EGFR阳性患者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并强调了厄洛替尼在脑转移人群中的优势;二代EGFR TKI剑走偏锋,对少见突变有其优势,而三代EGFR TKI似黄雀在后,期待后续的研究数据。

 

  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着重针对前两天大会对二代ALK抑制剂Alectinib最新研究J-ALEX的质疑给予了逐一解答,同时从四个方面来解读ALK阳性患者的治疗如何选择更精准:一线在Alectinib等众多二代抑制剂的参与下,可能达到新高度;二线治疗效果可喜,但还不够精准;随着二代抑制剂对脑转移患者高的有效率,血脑屏障也不再是屏障;而从全程管理角度来看,精准检测指导精准治疗。

 

  淋巴瘤领域:精准化、个体化、无化疗药物时态的来临

 

  在淋巴瘤方向,罗氏医学部血液疾病领域在2016 CSCO上协办了“国际淋巴瘤专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晔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铭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和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通过学术报告传递了淋巴瘤领域的前沿信息。

 

  淋巴瘤素以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著称。在新技术如二代测序等的背景下,我们应整合所有临床、遗传、生物标志物信息,将遗传异质性转化为临床生物标志物,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一步诊断、分类及预后判断,并由此通过明确基因和分子通路的异常来确定治疗靶点,进一步联合针对不同信号通路、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在未来实现DLBCL的精准治疗。

 

  作为功能代谢分子影像学的代表,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治疗后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已有研究表明,中期PET-CT阴性往往预示治疗结果良好,后续有可能降低治疗强度如避免放疗或剔除化疗方案中的博莱霉素。与此相反,中期PET-CT阳性则预示治疗效果不佳,但目前的策略是更换更强烈的化疗方案还是直接进入解救治疗尚无定论。现有证据均存在随访时间过短的问题,并不能有效反映HL患者的总体预后,而且缺乏第二原发肿瘤和治疗远期毒性的数据。未来靶向治疗如Brentuximab及免疫治疗Nivolumab在HL中的应用,有可能改变目前的临床实践,并对目前以中期PET-CT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带来影响。

 

  对于惰性淋巴瘤中的代表滤泡性淋巴瘤而言,随着对其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认识,涌现了一批针对不同信号通路及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如BTK抑制剂Ibrutinib、BCL-2抑制剂ABT-199等,这些药物在前期的临床实验中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反应及安全性。目前有许多在研项目旨在通过联合针对CD20靶点的免疫疗法,取代传统的化疗方案,如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一线治疗惰性淋巴瘤,缓解率高,耐受性好。未来滤泡性淋巴瘤有望率先开启淋巴瘤治疗的“无化疗药物时代”。

 

  对于双打击淋巴瘤,鉴于其预后极差,容易结外侵犯,特别是骨髓和CNS,且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特点,国内外学者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这类患者的总体预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关于其诊断,尽管如何筛选免疫组化MYC阳性表达的患者并进一步进行FISH检测基因重排的cut-off值有争议,但目前公认的标准是MYC-IHC≥40%。治疗方面,DA-EPOCH-R可提高疗效,考虑患者大多年龄>60岁,此方案更适合老年患者;CR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无获益,由于易发生中枢侵犯,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近年来,针对利妥昔单抗这一原研药物的生物类似药物的研发也在激烈展开。相比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等生物药不管从生产工艺、药物代谢还是临床疗效及免疫原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更具复杂性。如何看待针对原研药物进行的生物类似药物的试验设计、结果以及临床应用等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适应证外推、通用名命名的区别等,近几年一直备受关注。例如,在利妥昔单抗适应证外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不同疾病中剂量和使用方式不同,作用机制也可能不同。即使获批后,生物类似药的安全性仍需要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证实,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区分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的通用名就显得非常重要,患者的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

 

  小结

 

  在本次CSCO 2016大会上,罗氏公司秉承了其一贯的“先患者之需而行”的根本宗旨,在充分展现自身实力的同时,为国际、国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提供了权威平台,会议期间传递的前沿理念和知识未来必将惠及更多中国肿瘤患者。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何豫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罗氏制药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