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17届CSCO的学术盛宴正式向万名参会代表敞开。大会主席吴一龙院长无疑是大会上最忙碌也是最满足的人之一,会议期间繁重的工作并不能冲淡会议成功给他心头带来的那抹欣喜。《肿瘤瞭望》有幸“抓”到了吴院长,请他分享个中体会。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大家对CSCO有很多期待,希望它能对全球肿瘤学做出贡献。您是本届会议的主席,请您谈谈您对CSCO发展的设想和具体实施的一些工作。
吴一龙教授:CSCO是集体力量的结晶,是我国老一辈肿瘤学家和青年一代肿瘤学家两代人努力的完美结合,16年来做出了极大的成绩。人类在进步,世界在进步,CSCO也要进步。当我接任主席后,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一个问题,即CSCO发展的瓶颈何在。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地球村、国际化的形势下,如果我们不能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看问题,我们很可能会与世界脱节。而且,科学无国界,临床问题无国界,科学成果适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因此我们两年前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即在未来一段时间,CSCO要走国际化的道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只是往前迈进了一小步,在未来几年,我们有决心将CSCO做得更大、更具影响力。
“国际化”的思想从本次会议的议程安排可见一斑,会议设立了多个与国际肿瘤学会共同举办的论坛,近百位国际专家受邀演讲,带来了国际上最新、最好的进展。国际化是平等、相互的。我们在学习国际上的先进内容的同时,也在向国际推介我们自己。推介的不是CSCO,而是我国的临床研究成果、我国自己的制药企业等,即把我国临床肿瘤学方面的所有成就推向全世界。
《肿瘤瞭望》:今年大会设立了“年度成就奖”,请您介绍一下设立这个奖项的初衷。
吴一龙教授:设立年度成就奖的初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①与“国际化”的思想有关,我们认为有必要大力宣传我国那些能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将其树立为标杆,让全国医师学习。②所谓“年度”,是因为当前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过去一年内取得的成绩足以改变临床实践。③所谓“成就”,则是那些真正能够意义重大,能够影响临床实践的贡献,评选条件十分严格,包括研究结果需以正式论文形式发表,所发表的杂志SCI不能低于10;需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价值。
在这样严格的标准下,今年的“年度成就奖”授予了秦叔逵院长,可谓实至名归。他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发表了首个肝癌系统性化疗的研究,受邀在ASCO上做口头报告。我们相信这个奖项的设置将会对临床医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鼓励他们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肿瘤瞭望》:目前可获得的靶向c-MET的药物有哪些,它们在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吴一龙教授:我们将c-MET通路称为“rising star”,虽然炙手可热,但相关药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无成熟药物。我们如此重视这一课题,目的是要鼓励我国医师尽早参与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而不是等到药物上市后才来开展相关研究。这也是我们关注于其他类似新机制、新发现的原因。
c-MET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重要通路,在原发、复发或转移性病例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不仅如此,它在胃肠癌、肝癌、胶质瘤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将之称为metoma。
《肿瘤瞭望》:您对国内自主研发靶向药物的现状有何评价和期望?
吴一龙教授:最近几年,我国国内药物的研发已经逐渐走出了仿制药研发的局面,开始向自主创新药物研发发展,但是未来道路还很长。仿制药是一条死胡同,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当前肿瘤学的治疗靶点很多,我国自主研发新药大有可为。
另外,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充分反映了我国肿瘤学研究的进展,作为《柳叶刀癌症》杂志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国际顾问,吴一龙教授还向国内医师如何在高级别杂志上发表论文进行了指点,吴教授介绍到,要在临床肿瘤学的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以下三个条件必不可少,具有创新性,能改变临床实践;试验和分析的整个过程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在写作上应符合杂志的风格,克服英文表达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