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实际上,原发性肝癌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结果,单独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并不理想,CSCO指南的一线治疗推荐中仍以仑伐替尼等靶向治疗或者靶免联合治疗为主。您认为肝脏微环境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有何影响?
范卫君教授:正如前面讲到的,肝脏是一个免疫耐受器官,所以我们在原发性肝癌中也确实看到单独抗PD-1/L1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除了免疫耐受以外,肝脏肿瘤的血管供应非常丰富,大量的新生血管为肿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肝脏肿瘤的富血供特征,使其对TACE等介入治疗以及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例如,小分子TKI仑伐替尼可作用于VEGFR1-3、FGFR1-4等多靶点,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作用。REFLECT研究已证实,仑伐替尼相较于索拉非尼可显著改善中国肝癌患者的PFS(9.2 vs 3.6个月)和OS(15.0 vs 10.2个月),并已成为CSCO指南一线治疗的首选推荐。快速、稳定、高效、原研的仑伐替尼(乐卫玛?)也已经进入国家医保,在肝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介入治疗、靶向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主要从宏观上阻断肿瘤供应血管,或向病灶局部递送抗肿瘤药物;后者则可以从微观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而且可以使得肿瘤内原来杂乱无序的血管变得“正常化”,从而更有利于免疫细胞及免疫调节因子向肿瘤内部释放,达到改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正如肿瘤的“种子与土壤”理论一样,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可以“改变土壤”,增加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活化,与抗PD-1/L1联合治疗效果更好。比如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1b期KEYNOTE-524)和仑伐替尼+纳武利尤单抗(1b期Study-117)的ORR(mRECIST)分别可达46.3%和76.7%。“靶免”联合治疗正在改变原发性肝癌的系统治疗格局,我们也在探索更多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