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全球女性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为女性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我国“两癌筛查”的推动下,乳腺癌早筛早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了更高效、准确地实施早筛、早诊,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开发非常重要。浙江省肿瘤医院胡海教授指出,DNA、蛋白质、自身抗体等都可作为乳腺癌早筛早诊的生物标志物,但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从基础走向临床实践需要完善的检测体系予以配套支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推进乳腺癌生物标志物发展,助力患者早筛、早诊、早获益任重而道远。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乳腺癌全球女性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为女性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我国“两癌筛查”的推动下,乳腺癌早筛早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了更高效、准确地实施早筛、早诊,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开发非常重要。浙江省肿瘤医院胡海教授指出,DNA、蛋白质、自身抗体等都可作为乳腺癌早筛早诊的生物标志物,但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从基础走向临床实践需要完善的检测体系予以配套支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推进乳腺癌生物标志物发展,助力患者早筛、早诊、早获益任重而道远。
01
肿瘤瞭望:请您谈谈当前我国乳腺癌早筛早诊的现状?
胡海教授:目前,乳腺癌早筛早诊是各大癌种里发展相对较好的。乳腺癌本质是一种体表肿瘤,很多女性患者可以通过观察、触诊等方式早期发现。在实践中,部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比较隐匿,通过触诊或观察难以发现;还存在一些乳腺结节突然恶化癌变的状况,为乳腺癌早筛早诊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临床对于乳腺癌早筛早诊的标志物需求非常迫切,比如通过采集体液等方式迅速、明确地实现早期诊断,推动患者尽快到医院完善检查,从而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尽快治愈。对于早期乳腺癌而言,我们的目标是治愈;对于晚期乳腺癌,则是争取更长的生存;总体目标是降低死亡率。希望通过乳腺癌早诊标志物的研发,最终解决早筛早诊的问题,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
02
肿瘤瞭望:您对乳腺癌早诊标志物有深入研究,请您分享一下哪些标志物在乳腺癌早筛早诊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胡海教授:我们认为,包括血清、尿液等体液标志物更适合早筛早诊。基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其解剖学特点,血液中相关的标志物可能相对更为敏感。当前临床中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开发也以血液为主,在DNA层面包括循环肿瘤DNA检测、ctDNA甲基化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蛋白标志物方面则有CA15-3等。此外,自身抗体标志物也是热门的探索方向。
众所知周,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有3个生物标志物是抗体。将抗体作为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相关设想,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患者在不幸罹患乳腺癌后,体内肿瘤细胞会表达新的肿瘤相关抗原,进而诱导机体产生抗体,该免疫过程具有信号放大作用,可将抗原信号放大103-104倍,从而极大提升灵敏度,助力早诊实施。
03
肿瘤瞭望:乳腺癌早诊标志物从基础研究发掘到转化为临床实践还存在哪些挑战?
胡海教授:乳腺癌早诊标志物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首要挑战是检测技术及检测体系的发展。对于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而言,实验室检测手段较多,操作较为简单;但是,若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则需要一套稳定的、完整的检测体系。一方面整个检测体系需要保证准确性、稳定性、低成本,并具有简便可操作的SOP,使之能够大规模推广。此类对于生物标志物配套的检测体系开发是从基础走向临床的必然过程,也是关键难点。另一方面,肿瘤筛查的临床实践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故需要多个中心的密切配合、国家政府部门的沟通备案和技术验证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转化落地。可见,每一个生物标志物从研发走向应用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推进推进乳腺癌生物标志物发展,助力患者早筛、早诊、早获益,任重道远。
胡海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院长助理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指南编制专家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广州医院最强科室实力中青年医生
广州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创业领军人才
承担国自然重点,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
发表Cell等论文30余篇
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委员会副主委、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代谢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代谢委员会理事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代谢、肿瘤生物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Malignancy Spectrum(国家科协高起点期刊)副主编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编委
Fundamental Research(国家基金委科学综合期刊)编委